恢復水面1.8萬畝
壩上初冬,干涸6年之久的安固里淖碧波蕩漾,1.8萬畝水域面積像一面巨型鏡子映襯著張北如洗的碧空、林立的風車。
安固里淖恢復水面、天鵝等多種珍稀物種重現身姿,標志著張北縣生態立縣發展戰略初見成效。近日,國家能源局、財政部、農業部命名108個縣市為國家首批綠色能源示范縣,張北縣名列其中。
今年9月20日到22日期間,張北縣平均降雨量達35毫米,其中二泉井鄉高達60多毫米,使全縣之前干涸的淖湖全部蓄上了水。水利部門立即組織專業人員進行測量,發現安固里淖蓄水面積達到了18185畝,最深處50到100公分。該地區年平均降水只有200多毫米,今年降雨量大增,比往年多出70到80毫米。安固里淖恢復蓄水有多種原因,降水較多時其主要原因之一。
安固里淖,位于張北縣城西北約30公里。是華北第一大高原內陸湖,湖水最多的時候,湖面長46公里,寬21公里,深4米到7米,湖畔草原面積23萬畝,素有“壩上明珠”之稱。這里水草豐美,鵝雁棲息,從遼、金到元代,一直是皇家游獵、避暑勝地。清代,這里成為張庫大道一個重要的商貿中心。
安固里淖,蒙古語意為有鴻雁和水的地方;該淖又稱鴛鴦泊,是鳥類棲息遷移的重要生活地。
據史料記載,安固里淖史稱鴛鴦濼,夏季野平草深,湖面廣闊,天上有成排鵝雁在飛翔,地上則綠草無際,鮮花盛開。大淖旁邊,就是歷史上通往漠北的驛路。
安固里淖由于湖面大,湖邊水草肥美,曾經被用于屯兵。遼圣宗時,在此還設有行帳,是移動的官署。據遼史記載:“其南伐點兵,多在千里鴛鴦濼”。
到了近些年,安固里淖的旅游資源更是被得到充分的挖掘。每逢夏天來臨,大型游船環淖旅行、烏篷船漫游、腳踏船戲水、沖鋒舟破浪等眾多水上旅游項目,吸引了大量的游人。而冬季的大型冰雕、馬拉冰車、冰帆、冰上摩托、滑雪等項目,更是一改北方旅游季節短暫的遺憾。
2004年冬季,由于連年干旱、地下水位下降等多方面原因,安固里淖徹底干涸。與安固里淖類似的原因,張北境內約有一半淖湖也先后干涸。直到今年9月,干涸了6年之久的安固里淖才恢復蓄水。
多原因造成干涸
安固里淖是張北最低點,湖水主要靠地表徑流和湖面降水補給,有安固里河、黑水河、大圖圈河、臺路河等季節性河流匯人,排泄主要通過垂直蒸發,屬內陸封閉型湖泊。
1980年統計顯示,流域內有大小淖泊51個,安固里淖為最大,面積約60kM 2,水面47.6km2,水深4mqr.
安固里淖地處鳥類遷徙的必經之路,可能是鳥類遷徙過程中東北亞一澳大利亞之外新的通道,鳥類資源豐富。每年的4月和11月有上萬只小天鵝在此棲息停留,夏季有大量的蓑羽鶴在此生活繁衍,為國內外所罕見。據初步調查,發現記錄的鳥類有87種,有國家級重點保護的鳥類19種。候鳥較多是該地區鳥類資源的主要特點。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3種:有東方白鶴、大鎢、中華秋沙鴨。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蓑羽鶴、大天鵝、小天鵝、鴛鴦等16種。除此還有當地特有冷水魚種高背卻魚,肉質細嫩,經濟價值較高。
有水的安固里淖帶給人們所有的一切是美的。但是,僅僅是短短幾年時間,碧波蕩漾的安固里淖從10萬畝的水域面積就銳減到不足千畝,直至2004年冬季徹底干涸。一望無際的煙波浩渺的水面被十萬畝鹽堿干涸之地代替。
安固里淖為什么會干涸?有專家認為,壩上地區連年干旱,年均降水量不足350毫米,是造成安固里淖干涸的主要原因。此外,該區近幾年大力發展蔬菜種植,大量抽取地下水澆灌菜田,使地下水位下降,加大了地表水的入滲量。安固里淖流域內的河流多發源于壩頭,多處泉水隨著植被的破壞而干枯。于是,連年的干旱和近幾年大量消耗地下水使得包括安固里淖在內的許多淖消失了。
壩上地區干早少雨,水資源極度短缺。生活、畜牧、農業生產等方面的水資源消耗已嚴重超載,應在各個環節加大節水力度,生活上要號召節約用水;農業要實施節水農業,要嚴格控制井的數量和打井位置,并實施滴灌、噴灌等節水措施,減少用水量,以保障生態用水的需求。近年壩上蔬菜生產發展迅速,年開采地下水量已超出補給盆,地下水位較1998年前已下降4-10m,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安固里淖的水危機。安固里淖上游主要供水通道黑水河已被黃蓋淖水庫截斷,這意味目前安固里淖的主要水源供給途徑已失去,僅靠周邊降水徑流補給是難以維持的??鄢數赜盟⒅参镎趄v和自然蒸發外,人淖水量已很小。
壩上地區分布著眾多大大不一的淖泊,是河北及京津上游地區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固里淖是其中面積最大、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一個,建立安固里淖濕地自然保護區,對于整個壩上地區的濕地保護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早在兩年前,張北已向省政府提出建立安固里淖濕地自然保護區的請示。
“生態立縣”見成效
“沒有來得及采取任何措施,十多萬畝的淖泊在短短時間內就變成了鹽堿地,令人痛心疾首,這說明我們的生態環境真的出問題了。”縣委書記李雪榮反復強調:“生態環境是張北的生命線,沒有生態就沒有張北的長遠發展。”
2008年,張北開始大力推行“生態立縣”戰略,徹底禁牧、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管林護林,同時大力推廣節水灌溉。2006年以來,張北縣節水農業發展迅速,目前已達24萬畝。節水農業相對傳統農業節水30%到50%。同時,該縣每年還進行10到20平方公里的風沙源治理,修國防壩、魚鱗坑進行節水保水。從2008年啟動張北縣河道防護綜合治理工程,著手治理了東洋河和安固里河部分河道。環繞安固里淖的大西灣、公會、海流圖、二泉井四個鄉鎮共退耕還林24.85萬畝,全縣退耕還林面積92.76萬畝。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和恢復,野生動物多了,野兔、山雞滿地跑,過去張北沒有的狍子現在也有了身影。到目前,依托各類綠化項目,全縣成林面積150萬畝,初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森林生態體系,為安固里淖恢復蓄水創造了條件。
壩上其他3縣的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節水農業的發展,無疑也為安固里淖水面的恢復起到了積極作用。
今年,尚義縣新增膜下滴灌2.5萬畝,膜下滴灌面積達到7.5萬畝,節水灌溉達12萬畝,占全部灌溉面積的80%左右。近年來已退耕還林54.5萬畝,匹配荒山荒坡60萬畝。
康??h節水灌溉面積達到8.8萬畝,占全部灌溉面積的一半左右。退耕還林、小流域治理和風沙源治理總面積達295萬畝,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沽源縣累計退耕49.5萬畝,還林99萬畝,完成人工造林40多萬畝,有林面積增加到了220萬畝,草地202萬畝,林草覆蓋率達67.8%。3條主要河流得到治理,每年向首都輸送凈水2400萬立方。19.5萬畝鹽堿地、風蝕沙地被改良,空氣濕度提高了15%,年降水量增加了40—50毫米。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工程,全縣節水蔬菜面積達到8萬畝,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4.5萬畝,有效節省了地下水資源開采,使“三河源”年向京津方向輸水量達到8000萬立方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