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將發展休閑旅游業作為今后旅游業發展的重點,全力構筑休閑旅游產業新格局。2009年共接待游客50多萬人次,其中休閑游客2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億多元。
加強基礎建設,提升景區品位。圍場縣投入上億元資金,實施了道路交通、景區開發、高端休閑、設施配套四大類20余個旅游項目的基礎設施建設,為旅游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通過爭取外聯,投資8000萬元開通了中、東、西三條旅游環線;投資5000多萬元建成了七星湖、塞罕塔、木蘭秋狝園、太陽湖等精品休閑文化景點;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了中天假日、壩上汽車營地等高檔度假村;引進了投資600多萬元的燕格柏國際藝術村、1億元的休閑體育示范基地、1.5億元的御道口鄉草原休閑養老基地等高端項目,謀劃了通用機場、承赤高速公路連接線等重點建設項目。
同時,在滿足吃、住、行、游、購、娛的基礎上,圍繞游客的高層次需求和產業的深度發展,不斷夯實基礎、延伸產業鏈條。全縣形成了以塞罕壩、御道口、紅松洼三大景區為核心,三條旅游環線公路相互貫通,集皇家、生態、鄉村游于一體,全面發展的休閑旅游產業發展新格局。
開展宣傳促銷,拓展客源市場。利用京承高速公路通車,將大大縮短北京至圍場的通車時間這一優勢,積極提升木蘭圍場外在知名度,組織舉辦了“御道口杯”國際攝影大賽、壩上金秋攝影節、森林草原節、燕格柏國際藝術節等節慶活動,籌劃了“環球小姐”赴木蘭圍場景區采風活動。并利用自治縣成立20周年之機,與中央及省市電視臺合作推出了大型宣傳片《木蘭圍場》。同時,邀請中央電視臺及省外媒體和搜狐、新浪、騰訊等國內知名網站參加,擴大對外宣傳面,讓木蘭圍場旅游品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系列宣傳提高了圍場在休閑旅游市場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遼寧、天津、內蒙古等省市的客源市場逐步打開。據不完全統計,僅2009年“十一”黃金周,壩上各景區就接待游客15000人,是2007年同期的15倍。木蘭圍場原生態的休閑旅游資源,廣闊的活動空間,已成為北京自駕車休閑旅游的最好去處,北京后花園的地位越來越明顯。
挖掘文化底蘊,打造產業內涵。清康熙帝建立木蘭圍場以來,共舉辦木蘭秋狝100多次,留下了諸多遺跡和重要歷史事件。圍場縣在景區景點的建設中融入休閑旅游文化內涵;在新建擴建的七星湖、塞罕塔、木蘭秋狝園、太陽湖、御洗樓等精品休閑景點中,實現了“建筑為形,文化為魂”的有機統一。同時,在不同區域建設不同特色的滿族民俗村、國際藝術村、蒙古族莊園,使更多的游客在休閑旅游的同時,真正體驗到滿蒙風情和特色民俗文化。